2018年的高考考试已经伴随时间流转而提上日程,不少父母对于考生的升学通道也是非常热衷,其中自主招生由于降分多特别遭到父母的追捧。也有些父母感觉没期望,因此从刚开始就不筹备。作为一名准高考考试的父母,到底是需不需要提前做有关筹备,让大家来听听一位过去给孩子筹备过自主招生的父母的推荐“关于自招:该做的都做了就不遗憾”的那点儿事。
舍弃竞赛,心无旁骛搏高考考试
儿子上高中一年级时,大家也有想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。据了解信息竞赛是相对简单,且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参加也能出成绩,不影响高中三年级的学习。不像其他四科竞赛,需要长期常识积累,相对有竞争优势。
高中一年级时,班里选拔两名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参加年级的数竞培训机构,其中一个就有儿子。参加了也就两个月,儿子就需要退出,理由是占用太多时间,假如把精力用在正常的学习上,相信更有收成。
我想: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孩子最有发言权。是否适合参加竞赛、是不是有天分、是不是舍得付出时间、想牺牲其他科目的成绩,这类都需要他一个人决定,因此赞同儿子退出。(不准也无法。)
至于作文大赛、英语竞赛什么的,都没多想,儿子文科有点瘸腿,应对学校的考试不成问题,但离竞赛水平还有差距。创造、论文一类的,更是无从下手。从此就心无旁骛地筹备“裸奔”应对高考考试,没给自己留任何后路。
着手自招,依据需要选高校
3月初,自招季开始,招简陆续公布。根据以往经验判断:少数学校是可以给予平时成绩出色的孩子自招资格的,于是我开始依据孩子的成绩圈定目的院校:
符合条件的学校不多,有些需要期末名次为年级前5%(或1%),有些是需要单科期末成绩占该科满分的85%以上的次数满足五次以上……
虽然不少学校在简章中没明确需要竞赛奖项,但大都明确需要“具备革新潜质、学科潜力”,再翻翻学校往年分数线,只能绕开。裸考分数都这么高,又凭什么让大家“空手套白狼”?没过硬的学科专长,革新潜质证明,即便把自荐信包装成一朵牡丹花,又有哪些用?
跟儿子谈此事。他了解自己不曾投入什么额外的时间和精力,所以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奖项,就让我一个人看着弄吧,反正是保底。
最后选择两所学校:一个是华南理工大学(学校需要单科需要在满分的85%以上),一个是哈工威海校区(该校简章模糊地鼓励平时成绩出色的孩子申报。)
至于为何不申请哈工大本部,一个是当时孩子对工科并不有兴趣,再加上哈工的分数并不低,既然是保底,不如多点自知之明,于是选了威海校区。
我也想过干脆不去申请自招了,够不上多好的学校,工作量还那样大。如此也让孩子断了所有些念想,背水一战。
但往届父母告诉我:高考考试发挥失常的孩子不在少数,应该认真地做保底的筹备,不可以盲目乐观,于是就老老实实筹备材料了。其中筹备材料的辛苦就不细说了。
但我跟儿子说:“你也别问是在那个哪所学校了,反正依据你正常的成绩而言,你不会去的。”于是儿子也就默契地不再问了,但在自招的初审通过的名单紧密公布的那几天,同学们开始互相打听。一天中午,儿子问我:妈,你能否告诉我,给我申请了什么学校?过了吗?
不告诉是不可以了。于是我告诉了他。后来我非常庆幸当初申请了,尽管只不过过了初审,而笔试、面试都是在高考考试后,但这也能给他增加一些心理安慰。
经过慎重考虑,我没在系统上确认哈工大威海校区的考试。我感觉即便根据孩子最坏的成绩算,也能上更好的学校。
我跟孩子说:“大家保底是保底,但也不需要保这么低的底!我不相信你会用的上!”
人不可以目空一切,但也不需要妄自菲薄,减少士气吧。儿子深以为然。
极品复试,两分之差打酱油
高考考试6月8号结束,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休息,9号大家就飞往广州,连分数都懒得估。估不估,也不会改变大家的任何决定。估出了分数,也没意义,又不了解位次。
10号早上,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人潮涌动,8点钟,考试知识点外就聚满了学生和父母(据了解,通过初审的同学有两千多个)。一看,儿子学校来了不少同学,据了解有十几个。
在等了三个多小时将来,笔试终于结束,结果会于晚上10点左右在高校官方网站公布。
100分满分的笔试一试卷,更像是大杂烩,琳琅满目,还有哪些校训、价值观一类的题目,这还真不好提前筹备。
晚上还没到9点,我就从官方网站上查到:儿子以2分之差,没入围!
儿子恨恨地说:“我为何没早点认识一下该校的校训呢?就差了这两分!”(嗯,这恐怕是唯一可以筹备的。)
我安慰他:“反正也是保底呗,酱油总要有人打!”
生活有时可以掉一下头
历程一些失败,也是好的,可以第三更新我们的认知: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同校有几个学霸进入了面试。最后的结果我没关注,但,即便他们获得了自招资格,,他们也不太想到这所学校就读,由于以他们的成绩,即便考得不理想,也完全能入读排名更往前的学校。这种自招资格,真的是浪费。
后来高考考试分数出来,去参加招生咨询会。中大的老师问大家的位次,酸酸地说:这个成绩,也不会考虑报中大岭南学院的吧!
儿子首次见识了什么叫“待价而沽”,说:“早知这样,应该再多考几分!”
我喷他:“满足吧!”
想象中的可以多考的几分,就像天上的云朵,看着非常低,近在咫尺,事实上并没那样容易。这科多几分,另一科可能就少几分了。
不过,假如仅用来做情景模拟,勉励学弟、学妹,此情此景倒可能有的用途。建议父母有机会可以带孩子提前感受一下这个“权势”的“市场”。
儿子的同校同学们,拿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自招、综评资格。有些同学高考考试没考好,被自招救了命,估计能以低分上了排名较好的学校,但可能专业不如人意。譬如:以英语竞赛奖项申请的自招,仿佛只能选择外语类的专业,而该同学的理想专业是经管类。
这就没方法了,聊胜于无吧,生活有时可以调一下头的,放手我们的执念,可能在本来不是第一选择的专业方面更有进步潜力呢。
总结经验,坦然面对不留憾
回想儿子的自招历程,父母筛选、筹备材料、跑学校盖章花费的时间、精力,都忽视不计。需要儿子亲自参与时,高考考试已经结束。打打酱油也无所谓了,无非是多花了一些路费,多花了几天的时间而已。
起码该做的,都做了。没偷懒,也没错过。
即便儿子高考考试考砸了,不可以被自招救命,起码能走的程序都走了一遍,得不到自招资格,也没方法。而不是由于父母为了省事,没去申请。
“假如,就”如此的句型,是非常可怕的,由于时过境迁,你是没办法验证“假如”后面的那个选项的,因此想象会无休止地咬噬你的内心。
譬如:倘若当初我真的没给孩子去申请,而孩子高考考试考砸了,我会一辈子都自责,并且我会一厢情愿地想象:大家会有非常大的可能得到自招资格的。
这岂不要了人命!
尽管,费了那样多事,没拿到自招资格,结果跟不去申请是一样的,但在历程过程时,心里会更笃定,心态会更坦然。坦然,要比纠结、后悔,更能够帮助带来理想的结果吧。
人折腾了一辈子,闭上眼长眠之后,都是一样的归宿。但在闭眼之前,评价我们的生活,是无悔的,还是充满了悔恨,则是一票否决,盖棺定论。
不后悔的生活,没省事儿的。。。。。